自2016年10月中旬以来,围绕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的口水战一直在喋喋不休。今天高德称超过了百度地图的日活,明天百度将对高德数据造假提出质疑,不服就打分。随后,双方动用一切可用资源和渠道,将口水战升级,十分热闹。
高德和百度先后发布了多家第三方数据机构和平台的报告,声称通过第三方数据在行业内排名第一。看不懂第三方枯燥又专业的报道,面对第三方的数据也不知所措。
因为我带领团队做移动地图的行业报告,这几天有很多媒体来电。希望能就此发表一些看法,看看能不能普及一些简单的渠道,让我们网友获取数据。 今天,我试着用小学三年级能听懂的语言跟大家聊聊这件事。
“高白”地图口水战背后:百度与阿里全面大战
表面上看,在这起事件中,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这两个APP都是参战双方使用的,但我们要清楚认识到,高德地图是阿里巴巴的产品,百度地图也是百度拥有。产品,所以两家竞争的背后是百度和阿里巴巴在O2O领域的较量。
地图只是一个工具和一个入口,背后是吃、喝、娱、吃、穿、住、行等各种服务。百度和阿里巴巴都在O2O领域耕耘多年,战斗从未停止。百度有糯米和直接访问。支付宝、支付宝、支付宝等有竞争力的产品,阿里有口碑、支付宝、阿里旅游等产品,地图的开发可以帮助这些产品落地,更好的服务消费者,所以百度和阿里巴巴会继续在地图领域进行战斗。至于为什么同样在做O2O的腾讯这次没有参与,原因很简单。腾讯地图几年前认为赶不上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主动退出竞争。
数据采集:少看第三方报告,多看第三方应用市场
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这波争论的焦点在于两者的数据差异,双方都拿出了多份第三方分析报告来证明这一点。其实对于普通网友来说,我还是建议去第三方应用平台看看双方的下载性能,一看就知道谁第一谁第二。
有人说高德和百度不会去第三方应用平台刷量,这可能是,但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严重,高德和百度的累计更新和下载量在第三方平台早就超过20亿次了高德地图在线使用,这么大的刷量成本太高了。即使一个APP下载1美分,也要多花几亿。一般来说,国内主流的第三方应用分发平台包括360手机助手、百度手机助手、腾讯应用宝、玩豆家、PP助手、安卓市场、91手机助手、华为应用商店、小米应用商店等。当然我们在查看数据的时候,避开阿里巴巴和百度下的几个应用平台。
数据识别的终极方法:站在北京高楼看路
这几天浏览朋友圈和微博让我感触很深:我们很多网友都不再相信他们在网上看到的任何数据!经历了各种媒体的报道,9月28日,我们的网友看了腾讯科技揭秘的微信公众号,知道了网上能看到的各种数据,包括阅读量、网站排名、APP下载量、活跃度、受众评分、电商销量等,都可以人为伪造。
在这种情况下高德地图在线使用,关于手机地图boss战,我想网上的任何对比方法都未必大家都相信,包括我上面提到的应用市场对比法。这时候,我们可以用最土的方法,想办法真正监控谁是百度和高德的老大,而且这种方法不能作弊,很难尝试。这个方法就是我们可以找个制高点,比如北京东三环的一栋楼,面对楼下滚滚的车流,拿出两部手机分别打开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观察车流量的变化用肉眼,再对比两部手机地图上的交通流量变化,红黄绿变化之间,谁能更好地匹配实际路况,谁就拥有更多的实际用户(限于篇幅,原理不再赘述)。一般来说,您测试的城市和地点越多,您就越接近真正的答案。
写在最后:我知道高德和百度地图之间谁是老大,谁是老二,但我不能说。只能说通过上面两种方法,测试结果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