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为何能延续至今?为什么华夏文明可以延续至今?
历史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然而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的幸存者,而其他三大文明古国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当今世界,恐怕没有一个国家能有中国这样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并且延续至今。中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历史上最长寿的国家,一直是史学界经久不衰的话题。西方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写道:中国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他以此来论证为什么中国是世界历史上唯一的古代文明。
一望无际的长城就像中国悠久的历史一样。
今天这期节目将带你探讨亨廷顿的《伪装成文明的中国》,发现拥有千年历史的中国背后如何长寿的秘密。
什么是国家,什么是文明?
亨廷顿认为中国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并认为这是中国在世界历史的跌宕起伏中能够“长命百岁”的重要原因。那么,一个国家和一个文明的区别是什么?
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给我国下过定义: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人类历史上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在一定的土地范围内,一个拥有分配生产资料权力的政治实体可以组成一个国家。可能有朋友会问,老婆拿着我的工资卡,可以决定我一个月花多少钱。这是一个“国家”吗?人类历史上一个国家的形成,其实是从“妻子”拿着工资卡,分配一个男人一个月能花多少工资开始的:从最初由血缘关系形成的家庭,到由家庭形成的母系或父系氏族,再到由氏族形成的更大的政治体,其实就是一个国家诞生的过程,也是人类从小集群到大集群分配生产资料切蛋糕的过程。一个国家的历史就是一部切蛋糕和分配生产资料的历史。
(国家的萌芽起源于母系氏族部落)
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切蛋糕的问题就会持续。也正是基于这一结论,历史学家指出:“没有不朽的人,也没有不朽的国家。”但是,文明不一样。是一个可能比国家更经历过历史考验的存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发现是《易经》年的“见龙在田,天下开化”。这句话中的“文明”其实指的是一个与“野蛮”相对的概念。“文明”不一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政治实体,而是象征着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包含了这个地区人们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是一种更深层的文化形式。它根植于这个地区每个人的骨髓,更多的是精神传承。
比如,中国的重男轻女观念,其实是中国华夏文明的一种表现,以祖先崇拜和晚辈划分为特征的重男轻女观念,大约始于3000年前的西周。历史上的西周虽然灭亡了,但是从西周继承下来的宗法思想却被今天的中国保留了下来,这就是“文明的力量”,它不同于国家,在历史上可能达到永恒。
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延续至今?
既然“文明”可能成为历史长河中永恒的力量,那么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是如何将这种历史可能性变成历史必然性的呢?亨廷顿等西方学者指出,统一的政治制度、民族融合、文字统一,可能是中国作为文明延续至今的三大原因。
首先,大一统的政治结构为中国创造了一个实体,作为“中华文明”的延续。虽然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说了国家和文明有明显的区别,但国家仍然是一种生存的文明,显示了它的现实寄托。但是,统一的国家可以成为文明延续的强力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朝代是秦朝。但秦朝对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格局的历史贡献,不仅仅是秦始皇横扫六国,而是他建立了一套巩固大一统格局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这种政治制度的直接表现就是地方郡县制,即掌管各地区的长官由中央政府任命,而不是依靠地方家族的力量。这就相当于中央政府掌控了地方人才的任免,任免的集中化也使得地方权力的执行必须得到中央司令部的同意,这就使得一个国家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状态。
中国的长城绵延数千英里。秦朝之所以出现如此宏伟的工程,与团结全国的力量是分不开的。一个反例是最初实行分封制的汉朝。为了奖励英雄,刘邦曾经一口气封了七个不同的国王,统治中国各地。后来刘邦在世的时候,英布叛乱爆发。刘邦平叛刘邦后,刘邦把各地的封建主都指定为刘姓,并制定了“刘不得为王”的规定。然而,就在刘邦病逝后不久,汉朝爆发了“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汉朝不得不回到秦朝以郡县制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稳定了汉朝的统治秩序,为汉武帝时期的兴盛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后,秦朝的郡县制一直延续到历代。时至今日,秦朝的郡县制依然存在于中国的地方制度中,这也让读了大量诗文书籍的毛主席曾经感慨:“中国历代都有秦法。”这也是中国大一统格局能够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
(历史上秦灭六国之战)
然而,类似秦始皇发动的“统一战争”也曾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上演过,但这些国家都没有像秦始皇那样取得成功,保存了统一的制度。为什么?这离不开促成文明延续的第二个问题:即民族问题。在欧洲历史上,远至罗马帝国、拿破仑帝国,近至希特勒的德国第三帝国都曾经征服了大半个欧洲,试图以军事征服的方式实现欧洲的统一。但是,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并没有把统治他们的帝国当成自己的归宿,而认为那只是骑在他们头上的“压迫者”。所以这些曾经征服欧洲的帝国一旦衰落,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就会独立,整个帝国就会分崩离析,重新成为小国,甚至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究其原因,正是因为这些帝国在征服其他民族的时候,并没有把这些被征服的民族当成自己的公民。比如罗马帝国在征服今天的法国和西班牙的时候,把生活在这里的高卢人和西哥特人统称为“蛮族”,使得他们在帝国内得不到同等待遇。但是,中国不一样。自始至终,我们始终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到了唐朝,这样的民族平等政策达到了顶峰。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以来,中国是被重视的,野蛮人是被鄙视的。我爱它如一。”唐代来长安城经商的徽商、藏商,都享有与汉族商人同等的待遇,各民族之间相互通婚。皇室甚至为此做出了表率,使得中国各民族中包括你我在内的56个民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在西方国家的史学界是不可想象的。
(唐太宗李世民)
中国能够实现文明延续的第三个因素是文字。西方社会学家布迪厄曾说:“写作是实现身份的重要方式。”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有不同的口语和方言,也能反映一方的风土人情,比如东北方言的率真,浙江的吴语,广州的粤语,彼此差异很大。其实这并不利于一国一文明的团结。
但汉字的统一克服了语音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相同的书写方式将不同地域的人牢牢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东北话、吴语还是粤语,都可以用方块字表示,有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顺畅,更重要的是中央命令的顺利下达。试想一下,如果中央政府给地方下命令,每个省都要改变语言表达方式,这里用东北字,那里用广东字。如果是这样,是否意味着更高的行政成本?
这也是古罗马帝国和拿破仑帝国面临的困境。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时,为了调动军队,军队甚至要用14种词语来表达,而且经常有词不达意,这也是拿破仑帝国最终崩溃的重要原因。从文字对文明延续的重要性来看,我们或许能更好地领略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伟大,以及它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与“国家”不同的世界观,是中国延续至今的灵魂。
中国之所以能从千年历史延续到现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有“国”与“世”的区别,这也是世界上其他大多数国家所没有的。
那么什么是国家,什么是世界呢?3354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顾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在他的书中曾经区分了一个国家和世界的区别:一个国家可以灭亡,但世界却一直存在。所谓世界,就是生活在这个国家的几百万人,是一个国家的人民的生活状态。关爱这些人,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是一个国家,一个有志气有良知的学者应该承担的使命。
正因为有这样的“学者”精神,中国才出现了鲁迅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代又一代人。他们可能是唤醒民众,给人精神力量的学者。也许是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杀敌报国的军人,如邱、黄继光;也许是你每天的辛勤工作为社会主义做出了贡献。你们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只是汇聚到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中的点点滴滴的力量,汇聚成一股贯穿几千年历史的力量。
正是有了这种“做学问”的精神,1949年后的中国才得以在短短73年内再次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尽管经历了1840年鸦片战争的沧桑巨变:1950年,140万英勇的志愿军儿女跨过鸭绿江,在1956年前后打败了所谓的“世界第一”,4万中华儿女完成了中国的初步工业化,一批老工业基地拔地而起。中国工业化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我们用五年或十年完成了西方近百年的初步工业化。
(一五计划,中国第一辆汽车出厂)
1998年,中国各地降水频繁,但几万解放军战士团结人民,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抗洪的钢铁长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疫情。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让世界各国都关注了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也见证了21世纪的中国再次逐步走向世界民族之巅的时刻。如果有人问世界上最浪漫的奋斗史是什么,那一定是中国人民的奋斗史!而这种代代相传的火花,正是中华文明充满蓬勃生机的源泉。
所以,统一的政治架构,民族融合,人物形成的身份认同,世界精神,共同锻造了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基因,这也是中国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傲然挺立的原因。最后,祝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