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农村人?农村过中秋节?对从小生长在农村的我来说,童年记忆里的中秋节很美,有金秋的景色,有野果有月饼和鸡肉等美食,可大人们在“三秋”大忙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中秋节。童年的记忆里,秋阳融融,秋风柔柔,大地到处镀满金黄,中秋节相跟着姗姗来了。中秋正赶上秋收秋种,既得把成熟了的庄稼收回家,还要把麦子播种到地里。中秋节那天,趁撒开鸡窝的当儿,抓一只公鸡杀了(平常人们总爱边撵淘气的鸡鸭边说,八月十五杀了吃肉!
文/宋菊欣
对于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来说,童年记忆中的中秋节是美好的,有金秋的景色,有野果、月饼、鸡肉等美食,但大人们却在三秋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中秋节。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秋日的阳光是和谐的,秋风是柔和的,大地到处都是金色的,中秋节就要到了。广阔的田野里,棉花白了,高粱红了,玉米角霸气,豆荚笑了,各种果实挂满枝头,一片丰收景象。空气中弥漫着成熟的芳香。秋天天气凉爽。村前弯弯的河水清澈,鱼儿浅浅。我们不能去河边洗澡和抓鱼虾。我和我的朋友在田野里玩野外游戏,玩捉迷藏,打持久战。当我们又渴又饿的时候,我们就吃甜麦秆(玉米秆),摘野果。酸酸甜甜的,比现在超市里的水果都好吃。现在想起来还是会流口水。
俗话说:夏收忙,“三秋”忙得断肠。中秋节正赶上秋收和播种,我们得把成熟的庄稼带回家,把小麦播种到地里。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是带皮的玉米棒子,房子的前后都是农作物秸秆。
放眼望去,在田野里,在通往村庄的路上,满载着庄稼的地排车就像是在金色的大海里缓缓游动的山包。满载着一袋袋雪白棉花的汽车和堆着盖着玉米棒子的大大小小的车辆冲向他们的家,还没有耕种麦田的人们会把大豆黑麦芝麻黑麦水稻等成熟的作物运到地里晾晒碾压。村民白天在地里干农活,晚上也不愿意闲着。
中秋,在月色皎洁、秋虫鸣叫的夜晚,农家乐会呈现这样的场景:喝完汤,一家人会聚在院子里的一堆玉米棒子(有的能堆到一米多高,占着农家乐的小院子)周围剥玉米棒子皮,一边把剥好的玉米棒子一捆捆的放,一边把剥好的皮放好。月光皎洁,不用灯,不用棍,也能看得很清楚。人们迅速地拿起手中的皮囊,每根皮囊上留下两三个皮囊,把几根皮囊绑成一串,一直聊天,《朝阳沟》、《穆桂英挂帅》、《拷红》、《三拉房》和《中国乡村》在话匣子(收音机)上播放。有邻居来访,主人搬了个板凳让出座位,客人说“不用,不用”,就在玉米堆上坐下,拿起旁边的玉米棒子,一边帮着剥玉米皮,一边露天聊天。圆月西转,鸡不叫不咬。村庄沉睡,月色如水。千禧年刚过,夜渐凉,露珠飘落。涨潮了,人们进屋穿上衣服继续工作。第二天,我推开门。昨天,院子里堆得有山顶那么高的玉米已经全部挂在院内外的树梢、树枝、木架子上,表皮已经褪色,露出一排排闪亮的牙齿和笑脸。
就像农民说的,眼睛是懦夫,手是英雄。意思是看着那么多繁重的农活,人们忍不住要用双手辛苦劳作。过了几天,地里的庄稼都收割干净了,宽阔的黄褐色胸膛暴露在大地上,曾经被绿纱帐掩盖的“神秘”一目了然。秋高气爽,天高气爽,一片马平川。环顾四周,可以看到远处的村庄、树林、土堆、窑烟囱,以及远处高速公路上的车流和噪音。我们小孩子围着袁野跑,捉蟋蟀,捉蚂蚱,摘野果,用豆叶烤蚂蚱,露豆子,炖红薯。那时候我们家孩子整天嘴巴黑黑的,肚子圆圆的。大人们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一顿,也不管我们。我们这些“野”孩子可以像地里的蒿草一样成长!有时候跟着大人赶野兔,挖老鼠洞。运气好的话,抓只野兔,让妈妈炖一锅兔肉,一家人好好吃一顿,给一年难得几次的肚子加点油水。有时几十斤黄灿灿的豆子或玉米粒(储存的冬粮被田鼠偷吃)混着豆叶荚能从弯弯曲曲的深鼠洞里捞出来。索姆
清完地,洒上土和肥料,就该犁地了。村民们开始赶着马和牛以及骡子,拉着拖车,扛着农具在地里干活。田野里,“嗬嗬”“咧嘴笑”“开车”对着动物们一个接一个地喊。清脆的鞭哨响彻天际,犁翻的新鲜泥土散发着土地的芬芳。跟在后面的人一手拿着盆,一手拿着化肥,沿着刚翻好的犁沟走着,另一手把化肥从盆里均匀地撒到犁沟里,不时地把杂草赶出去。
翻耕、起垄、平整后,接下来就是种小麦了。一个人拉钹,一个人在后面摇钹(有的人在前面拉钹)。随着钹上有节奏的“呼呼”钟声,小麦种子从漏斗流过钹的孔,均匀地播种在地里。摇种是个技术活,只有把种子摇匀了,才能让种子均匀密集地分布妥当,所以由“作物柄”来承担。小麦种子是从集镇的专业商店买来的包衣种子,或者是换上的品种在家里拌上药物,防治蛴螬、田鼠、鸟类等。很快,麦苗就要破土而出,绿油油的,亮晶晶的,真的是喜人。赶上大旱,还得给田里浇水“抗旱”,不然苗就稀了,都烤焦了。
因为秋天的忙碌,人们抛开了“节日”,忘记了吃喝好菜,没有闲暇去关注节日和排场,没有时间去市场切一刀猪肉。亲戚不走,除非需要见老人。真是来去匆匆。他们一回到家,换好衣服,就赶紧去地里干活。
在中秋节,一只公鸡在传播的时候被抓住并杀死了。(平时总有人喜欢把调皮的鸡鸭赶出来说,八月十五杀了吃肉!),中午炖一锅肉,炒自家园子里摘的冬瓜、豆角、茄子等蔬菜。村里的大街小巷一度弥漫着肉香的味道,忙碌的人们恍然大悟:今天是八月十五!霍霍去村里的销售点称了几磅月饼,然后带回家。
暮色中,炊烟袅袅,月亮从冉冉的东方升起,起初是一个浓重的橘黄色轮廓,像是一眨眼的工夫,越来越大,不知不觉地跃出了地平线,在村庄东边的黑暗树林中升起。
8月15日,主角出现了!母亲把两个用油、纸和彩画包着的大月饼放在院子里的八仙桌上,还有石榴、苹果和其他水果。她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摊开,喃喃地说,意思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上菜后,母亲把月饼切成小块,分发给孩子们。现在的月饼种类很多,有咸的,有甜的,有辣的,有果酱馅的,有南北口味的,等等。但是我还是很喜欢吃那些五仁月饼,正宗老派,酥脆酥油,里面有冰糖疙瘩,玫瑰花丝,花生仁,黑芝麻等等。香甜可口,入口即化,非常入味。
吃了鸡,吃了月饼,满月升起来,挂在森林的顶端,清澈明亮。孩子们喊着朋友走上街头,玩捉迷藏,抓小鸡,抓特务,杀小羊。大人们拖着快要散架的身体去剥玉米棒子。他们不讲情调,讲求实际。他们眼里全是农活,容不得半点懈怠。
天高云淡时,大地涂上一层银辉,乡村灯火辉煌。人在剥皮的同时还在思考明天的工作。小孩子玩腻了,蜷缩在大人身边睡着了,打着呼噜睡着了,月光洒在稚嫩的笑脸上。
随着夜的加深,白露变成了霜,村头的树林里和河边升起了一层乳白色的薄雾,渐渐变得浓重起来。大人们怕孩子感冒,小声说了声“宝儿”,就轻轻地把孩子抱进屋里,放在柔软温暖的床上。如水的月光从窗棂里透进来,洒在脚上陪伴孩子。窗外传来“嗖嗖、嗖嗖、嗖嗖、嗖嗖、嗖嗖、嗖嗖、嗖嗖、嗖嗖、嗖嗖、嗖嗖、嗖嗖、嗖嗖”的声音。
“农民的中秋节”
【作者简介】宋菊新,中共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当代散文》杂志向梅散文专栏编辑,公益志愿者。爱好文学,业余时间喜欢读书写作,文字流浪,书法写作表达自己的爱好,诗意人生。
,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是一份双月刊散文杂志,主要刊登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的作品。欢迎山东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我们。提交电子邮件:sdca98@163.com sdswxh@126.com
当代散文第一名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一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一点资讯站”。全省600多家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报道!